靡靡之音中国語の意味
- mǐ mǐ zhī yīn
【解释】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出处】《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示例】从此以后,以管弦的情绪代替了鼓的情绪,结果都是“~”。(闻一多《时代的歌手》)
【拼音码】mmzy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英文】decadent music
- 之: zhī ㄓ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
- 音: yīn ㄧㄣˉ1)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乐(yuè)。~律。~...
関連用語
靡靡: mǐmǐ颓废淫荡;低级趣味的(乐曲):~之音。
之: zhī ㄓ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
音: yīn ㄧㄣˉ1)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乐(yuè)。~律。~...
靡靡之乐: 同“靡靡之音”。
靡靡之声: 同“靡靡之音”。
靡靡: mǐmǐ 颓废淫荡;低级趣味的(乐曲):~之音。
靃靡靡: 爬伏貌。
亡国之音: wáng guó zhī yīn 【解释】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出处】《史记·乐书》:“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拼音码】wgzy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北鄙之音: 亦作“北鄙之声”。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弦外之音: xián wài zhī yīn 【解释】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出处】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示例】你这话的~令人费解,还是明说的好。 【拼音码】xwzy 【灯谜面】胡琴上吊铜铃;二胡拉出笛子调半月谈;飞鸣镝;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比喻言外之意
桑间之音: 指淫靡的音乐。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世称“正始之音”。②指纯正的乐声。
郑卫之音: ①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雅乐,曾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②泛指淫靡的音乐。③指靡丽的文风。
靡颜腻理: mǐ yán nì lǐ 【解释】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 【出处】战国楚·宋玉《招魂》:“靡颜腻理,遗视绵些。” 【拼音码】mynl
靡风: 语本《论语?颜渊》: “草上之风, 必偃。”意为风向哪边吹, 草向哪边倒。 ? 《新唐书?李训郑注等传赞》: “ 训 因 王守澄 以进, 此时出入北军, 若以上意说诸将, 易如靡风。”
靡饰: 过分的文饰。 亦指烦琐的礼仪或规定。 ?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论》: “则夫圣人之法, 岂曰区区于后世繁文靡饰、过制曲防、苟简阔略而不由夫道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