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茅三脊中国語の意味
- 有三条脊骨的茅草, 即菁茅, 又名灵茅。
? 《管子?封禅》: “ 江 淮 之间, 一茅三脊, 所以为藉也。”
? 尹知章 注: “所得灵茅。”
? 《管子?轻重丁》: “ 江 淮 之间, 有一茅而三脊, 毋至其本, 名之曰菁茅……诸从天子封于 太山 、禅于 梁父 者, 必抱菁茅一束, 以为禅藉, 不如令者不得从。”古时帝王封禅都用菁茅滤酒。 参阅《史记?封禅书》。 参见“+もっと... 三脊茅 ”。
- 一: yí见‘一’(yī)。◆ 一yī一1①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参看〖数字〗...
- 茅: máo ㄇㄠˊ1)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
- 三: sān ㄙㄢˉ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
- 脊: jǐ ㄐㄧˇ1)人和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椎。~髓。~柱。~梁。~背。...
関連用語
一: yí见‘一’(yī)。◆ 一yī一1①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参看〖数字〗...
茅: máo ㄇㄠˊ1)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
三: sān ㄙㄢˉ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
脊: jǐ ㄐㄧˇ1)人和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椎。~髓。~柱。~梁。~背。...
三脊茅: 江 淮 间产的一种茅草。 茎有三棱。 亦名菁茅。 古代以为祥瑞, 多用于祭祀。 ? 《南史?江夏王刘义恭传》: “ 大明 元年, 有三脊茅生 石头 西岸, 又劝封禅, 上甚悦。” ? 宋 刘敞 《三脊茅记》: “古之祭祀无不用茅者, 而至于封禅则必三脊茅以为神藉。 三脊茅出于 江 淮 之间, 盖非其地不生。 而 江 淮 之间则皆 楚 越
一茎: 1. 原意为植物的一条茎, 后表数量, 多用于条状物。 ? 汉 焦赣 《易林?震之师》: “一茎九缠, 更用牵挛, 宿明俯仰, 不得东西。” ? 晋 王嘉 《拾遗记?方丈山》: “莎萝草细大如发, 一茎百寻。” ? 唐 白居易 《初见白发》诗: “白发生一茎, 朝来明镜里, 勿言一茎
一若: 仿佛;很像。 ? 清 包世臣 《与杨季子论文书》: “然门面言道之语, 涤除未尽, 以致近世治古文者, 一若非言道则无以自尊其文。” ?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 “遂不觉中怀惘惘, 一若重愁在抱。” ?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他生得文弱清秀, 一若他的父亲。”
一茎一草: 指细微之物。 ? 《醒世姻缘传》第一回: “他拣那地上没有生草的去处, 没有生虫的所在, 方才践了行走, 不肯伤害了一茎一草之微, 一物一虫之性。”
一苇可航: 一苇可航 拼音:yī wěi kě háng 注音:ㄧ ㄨㄟˇ ㄎㄜˇ ㄏㄤˊ 成语解释 一苇可航 【拼音】:yī wěi kě háng 【解释】:一苇:一捆芦苇。用一捆芦苇作成一只小船就可以通行过去。①比喻水面相隔很近,不难渡过。亦作“航一苇”。②比喻用微薄之力就可以把事情解决。 【出处】:《三国志·吴书·贺邵传》:“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
一茎九穗: 见“ 一茎六穗 ”。
一苇: 《诗?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 一苇杭之。” ? 孔颖达 疏: “言一苇者, 谓一束也, 可以浮之水上而渡, 若桴筏然, 非一根苇也。”后以“一苇”为小船的代称。 ? 《三国志?吴志?贺邵传》: “臣闻否泰无常, 吉凶由人, 长江 之限不可久恃, 苟我不守, 一苇可航也。” ? 宋 苏轼 《游武昌寒溪西山寺》
一茎六穗: 古代有嘉禾一茎六穗、一茎九穗的记载, 认为是祥瑞之兆。 ? 汉 王充 《论衡?吉验》: “是岁, 有禾景天备火中, 三本一茎九穗, 长于禾一二尺, 盖嘉禾也。” ? 《后汉书?光武纪论》: “是岁县界有嘉禾生, 一茎九穗, 因名 光武 曰 秀 。”
一芹: 《列子?杨朱》有献芹于人, 因味不中口而为人所怨事。 后因以“一芹”为礼品微薄之典实。 亦泛指微薄之物。 ? 清 陆陇其 《与郑堂邑书》: “一芹之微, 聊申鄙忱, 并祈哂纳。” ? 《西湖佳话?西泠韵迹》: “特备一芹, 妄想拜求一见。” ? 清 钮琇 《觚剩?潜窜衿录》: “君无显秩, 即一芹犹难撷也。”参
一茶: 客套语。 意谓所赠钱物轻微, 只可供一茶之用。 ?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袖中又摸出细珠十数串, 每送一串道: ‘轻鲜, 轻鲜, 备送一茶罢了。 ’” ?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有烦老兄, 将此分与船上同行的人, 每位一个, 聊当一茶。”
一芳: 一株芳草。 语出 汉 刘向 《说苑?谈丛》: “十步之泽, 必有香草;十室之邑, 必有忠士。” ? 《北史?卢询祖传》: “草则离离靡靡, 缘冈而殖, 但使十步而有一芳, 馀亦何辞间于荆棘。”后常以“一芳”喻德才兼备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