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隅之地中国語の意味
一隅之地
- 拼音:yī yú zhī dì
- 注音:ㄧ ㄧㄩˊ ㄓㄧ ㄉㄧˋ
成语解释
一隅之地- 【出处】:《南史·王弘传论》:“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
関連用語
一隅之见: yī yú zhī jiàn 【解释】偏于一方面的见解。 【出处】明·王守仁《语录一》:“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 【拼音码】yyzj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一隅之说: 片面的说法;偏见。
一隅: yīyú 〈书〉 ①一个角落:~之地│偏安~。 ②偏于一方面的:~之见。
一隅三反: yī yú sān fǎn 【解释】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拼音码】yysf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善于类推
安于一隅: ān yù yī yù 【解释】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拼音码】ayyy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比喻苟且偷安
斗绝一隅: 孤悬边远之地;僻处边远之地。
苟安一隅: gǒu5ān-yīyú [seek momentary ease in an isolated place] 当权者只顾本身安居一地,不顾国家民族安危 朝廷听信奸言,希图苟安一隅,无用兵之志。――《说岳全传》
为之地: 1. 给人提供事理的根据。 ? 《韩非子?说难》: “有欲矜以智能, 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 多为之地。” ? 梁启雄 浅解: “《鶡冠子》: ‘理之所居谓之地。 ’谓事理的依据。” 2. 代为疏通说项;帮忙。 ?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
一射之地: 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
一席之地: yī xí zhī dì 【解释】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出处】《旧唐书·后妃传上》:“妇人智识不远,有忤盛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京戮,安忍取辱于外哉!” 【示例】邓炬云《漫步南京路》:“那占着玻璃柜~的彩塑泥人,却比什么都吸引我。” 【拼音码】yxzd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一易之地: 指隔年耕种的土地。 ? 《周礼?地官?大司徒》: “不易之地, 家百亩;一易之地, 家二百亩。” ? 郑玄 注: “不易之地, 岁种之;地美, 故家百亩。 一易之地, 休一岁乃复种;地薄, 故家二百亩。”
一箭之地: yī jiàn zhī dì 【解释】一箭的射程。比喻不很远的距离 【出处】元·无名氏《博望烧屯》:“放我一箭之地,埋锅造饭去。” 【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果然不过~,就到了他的公馆。” 【拼音码】yjzd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比喻不很远的距离
不毛之地: bù máo zhī dì 【解释】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 【示例】南方~,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拼音码】bmzd 【灯谜面】秃子的头发;兔子不拉屎芜;荒山;光山;天涯何处无芳草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 【英文】poor
不牧之地: bù mù zhī dì 【解释】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拼音码】bmzd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不败之地: bù bài zhī dì 【解释】败:输,失利。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比喻有把握取胜 【出处】先秦·孙武《孙子·形篇》:“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 【示例】只要万众一心,我们就可以立于~ 【拼音码】bbzd 【灯谜面】胜境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用于处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