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识中国語の意味
- 佛教语。 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 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 亦称七转识。
? 《决定藏论》卷上: “如诸心数, 同是心法, 有种种相, 相应俱生, 无有妨碍。 阿罗耶识而与七识相应俱生, 亦复如是。”
? 南朝 齐 谢朓 《佛影铭》: “群生因染, 六趣牵缠, 七识迭用, 九居屡迁。”亦有特指末那识为“七识”者。 见《成唯识论》。
- 七: qī ㄑㄧˉ1)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文...
- 识: (識)shí ㄕˊ1)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関連用語
七: qī ㄑㄧˉ1)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文...
识: (識)shí ㄕˊ1)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七诰: 南朝 梁 陶弘景 撰《真诰》二十卷, 分为《运题象》、《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七篇。 后因以“七诰”泛称道教经典。 ? 清 钱谦益 《登茅山》诗之二: “白头未了人间事, 惭愧曾探七诰文。”
七言诗: qīyánshī 每句七字的旧诗,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
七调: 古乐律高低音域, 自黄钟至中吕, 称七调。 ? 《魏书?乐志》: “ 崔九龙 言于太常卿 祖莹 曰: ‘声有七声, 调有七调, 以今七调, 合之七律, 起于黄锺, 终于中吕。 今古杂曲, 随调举之, 将五百曲。 ’” ?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 得黄锺正声, 半之为清声, 倍之为缓声, 三分损益之以生十
七言律诗: 诗体名。 每首八句, 每句七字, 平仄、对仗及用韵, 都有一定格律。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 崔颢 《黄鹤楼》为第一。” ? 《红楼梦》第三七回: “将这题目誊好, 都要七言律诗, 明日贴在墙上, 他们看了, 谁能那一个, 就做那一个。”亦省作“ 七言律 ”。 ? 元 杨载
七贞九烈: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
七言律: 见“ 七言律诗 ”。
七贤: 1. 指 魏 晋 时 嵇康 、 阮籍 、 山涛 、 向秀 、 刘伶 、 阮咸 、 王戎 七个名士。 ? 《晋书?嵇康传》: “所与神交者, 惟 陈留 阮籍 , 河内 山涛 , 豫其流者, 河内 向秀 , 沛国 刘伶 , 籍 兄子 咸 , 琅邪 王戎 , 遂为竹林之游, 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 唐 皇甫湜 《醉
七言八语: 形容人多语杂。
七贤过关图: 古画名。 “七贤”说法不一。 ? 明 杨慎 《画品》卷一: “世传《七贤过关图》, 或以为即竹林七贤尔…… 姜盂宾 举人云: 是 开元 日冬雪后, 张说 、 张九龄 、 李白 、 李华 、 王维 、 郑虔 、 孟浩然 出 蓝田关 游 龙门寺 , 郑虔 图之。”参阅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七?七贤过关姓名》。
七言体: 即七言诗。 ? 郭沫若 《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 “拿七言体来说, 正式出现于 曹丕 的诗中, 但它真正流行起来还来 唐朝 , 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