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密中国語の意味
- 佛教密宗以结印为身密, 诵咒为语密, 观理为意密。 “三密相应”为修密之要。
? 《菩提心论》: “所言三密者: 一身密者, 如结契印, 召请圣众是也;二语密者, 如密诵真言, 文句了了分明, 无谬误也;三意密者, 如住瑜珈, 相应白净月圆, 观菩提心。”
? 南朝 梁 萧纲 《大法颂》: “三密不限, 四辩难量。”
- 三: sān ㄙㄢˉ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
- 密: mì ㄇㄧˋ1)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紧~。稠~。茂~。严...
関連用語
三: sān ㄙㄢˉ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
密: mì ㄇㄧˋ1)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紧~。稠~。茂~。严...
三寝: 古代天子、诸侯的三座宫室。 ? 《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公薨于路寝” 汉 何休 注: “天子诸侯皆有三寝, 一曰高寝, 二曰路寝, 三曰小寝。”按, 《周礼?天官?宫人》谓天子有六寝, 与此说异。
三宿恋: 佛教语。 ? 《后汉书?襄楷传》: “浮屠不三宿桑下, 不欲久生恩爱, 精之至也。” ? 李贤 注: “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 不经三宿便即移去, 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因以“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之情。 ? 宋 苏轼 《别黄州》诗: “桑下岂无三宿恋, 樽前聊与一身归。” ? 金 元好
三寸: 指舌。 ? 《艺文类聚》卷十七引 晋 张韩 《不用舌论》: “ 留侯 不得已而掉三寸, 亦反初服而效神仙。” ? 南朝 梁简文帝 《舌赋》: “夫三端所贵, 三寸著名。 故微言传乎往记, 妙说表乎丹青。”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 “他自负半世英豪, 那见得一腔奇抱。 烂斑三寸人前掉, 电光闪烁皆倾倒
三宿: 1. 进爵三次。 ? 《书?顾命》: “王三宿, 三祭, 三吒。” ? 孔 传: “礼成于三, 故酌者实三爵于王, 王三进爵, 三祭酒。 三奠爵。” ? 孔颖达 疏: “三宿, 谓三进爵, 从立处三进至神所也。” ? 《陈书?沈文阿传》: “三宿三吒, 上
三寸不烂之舌: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示例】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说他们入伙。(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拼音码】scbs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能说会道,善于应付的嘴 【英文】a glip tongue 【故事】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
三家诗: 指 鲁 、 齐 、 韩 三家所传之《诗》。 ? 《史记?儒林列传》以 鲁 人 申培 为《鲁诗》初祖, 齐 人 辕固 为《齐诗》初祖, 燕 人 韩婴 为《韩诗》初祖。 三家在 西汉 时, 并立学官, 而 鲁 学最盛。 其后《齐诗》亡于 三国 魏 时, 《鲁诗》亡于 西晋 , 南宋 以后, 《韩诗》亦亡, 仅存《外传》。 ? 清 王先谦 有《
三寸之舌: sān cùn zhī shé 【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示例】他凭着~,使许多人听信了他的谎言。 【拼音码】sczs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故事】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
三家藷: 甜薯的别名。 ? 宋 陶谷 《清异录?玉枕藷》: “岭外多藷……味极甘香, 人多自食, 未尝货于外。 本名玉枕藷, 又号三家藷。”
三寸之辖: 辖是车轴头上的重要部件, 虽长仅三寸, 然车无辖即不能行。 故以喻事物之关键。 ? 《淮南子?人间训》: “夫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 以其要在三寸之辖。”
三家薯: 三家薯 基本解释 :1.甜薯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