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中国語の意味
- 三昧。
? 《楞严经》卷六: “彼佛教我, 从闻思修, 入三摩地。”
? 宋 向子諲 《南歌子?韩公圭近有提举广东市舶之命因赋是词》: “我入三摩地, 人疑小有天。”
- 三摩: 1. 三昧。 ?...
- 地: dì ㄉㄧˋ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心说...
関連用語
三摩: 1. 三昧。 ?...
地: dì ㄉㄧˋ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心说...
三摩: 1. 三昧。 ? 金 王良臣《牧牛图》诗: “三摩不受一尘侵, 本分功夫日念深。”详“ 三昧 ”。 2. 奥妙。 ? 明 张煌言 《梅岑山居诗引》: “诗家格律甚精, 不避空虚三昧;而禅家机锋相触, 原具《风》《雅》三摩。”
三摩钵提: 梵文的音译。 犹三昧。 ? 宋 苏轼 《宝月大师塔铭》: “师于佛事虽若有为, 譬之农夫畦而种之, 待其自成, 不数数然也。 故余尝以为修三摩钵提者。” ? 清 龚自珍 《释二门三点同异》: “《楞严》有三摩钵提, 《圆觉》有三摩钵提, 《涅盘》改为毗婆舍那。 三摩钵提, 翻观也;毗婆舍那, 翻观幻也。”参见“ 三昧 ”。
三擦: 指国民党当局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制造的军事摩擦、人事摩擦和文化摩擦。 ?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三章: “所谓‘三擦’, 即在前面曾经大略谈过的军事摩擦, 人事摩擦和文化摩擦。”
三握发: 《史记?鲁周公世家》: “我一沐三捉发, 一饭三吐哺, 起以待士, 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以“三握发”喻礼贤下士, 悉心招揽人才。 ? 唐 邵谒 《论政》诗: “贤哉三握发, 为有天下忧。”
三支: 1. 指 汉 末、 三国 时来 华 弘法的 月氏 高僧 支谶 、 支亮 和 支谦 三人。 ? 支谦 受业于 支亮 , 亮 受业于 支谶 。 当时称“天下博知, 不出三 支 ”。 ? 宋 陈师道 《别宝讲主》诗: “暂息三 支 论, 重参二祖禅。” ?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三揖三让: 古代迎宾之礼。 ? 《周礼?秋官?司仪》: “宾三揖三让, 登, 再拜授币。” ? 郑玄 注: “三揖者, 相去九十步揖之使前也。 至而三让, 让入门也。” ? 《仪礼?乡饮酒》: “主人与宾三揖, 至于阶三让。” ? 郑玄 注: “三揖者, 将进揖, 当陈揖, 当碑揖。” &nb
三支一扶: 三支一扶 基本解释 : 【注】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三揖: 指卿、大夫、士。 以其皆为君所揖礼, 故云。 ? 《周礼?夏官?司士》: “孤卿特揖, 大夫以其等旅揖, 士旁三揖。” ?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 “卿、大夫、士, 皆君之所揖。” ? 《左传?哀公二年》: “君夫人在堂, 三揖在下。” ? 杜预 注: “三揖, 卿、大夫、士。”
三支比量: 古 印度 因明学的推理方法。 因明法之宗、因、喻称三支。 以因、喻论证宗, 称比量。 整个论证过程称三支比量。 ?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 “辩说之道, 先见其恉, 次明其柢, 取譬相成, 物故可形, 因明所谓宗、因、喻也。 ? 印度 之辩, 初宗, 次因, 次喻。 (兼喻体、喻依。 ) 大秦 之辩, 初喻体(近人译为大前提), 次
三推六问: sān tuī liù wèn 【解释】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出处】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拼音码】stlw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反复审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