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中国語の意味
-
1. 夏 正建寅, 殷 正建丑, 周 正建子, 合称三正。
? 《书?甘誓》: “ 有扈氏 威侮五行, 怠弃三正。”
? 陆德明 释文引 马融 曰: “建子、建丑、建寅, 三正也。”一说指天、地、人之正道。
? 孔 传: “怠惰弃废天地人之正道。”也称三统。
? 《史记?周本纪》: “今 殷王纣 乃用其妇人之言, 自+もっと...绝于天, 毁坏其三正。”
? 张守节 正义: “按: 三正, 三统也。
? 周 以建子为天统, 殷 以建丑为地统, 夏 以建寅为人统也。”
? 《魏书?儒林传?李业兴》: “虽三正不同, 言时节者, 皆据 夏 时正月。”
?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三正》: “ 夏 正建寅, 商 正建丑, 周 正建子, 此三正也。 然《夏书?甘誓》云: ‘ 有扈氏 怠弃三正。 ’则 夏 之前已有三正矣。
? 孔安国 因 商 周 在 夏 之后, 故不敢以子丑寅释之, 而但谓天地人之正道。
? 王肃 亦云: ‘惟 殷 周 改正, 自 夏 以上皆以建寅为正。 ’然《尚书大传》云: ‘王者存二代之后以备三正。 ’ 马融 注《甘誓》, 亦云: ‘子、丑、寅也。 ’”
2. 指 夏 、 殷 、 周 三代。
? 《文选?班固<幽通赋>》: “震鳞漦于 夏 庭兮, 匝三正而灭 姬 。”
? 李善 注引 曹大家 曰: “三正, 谓 夏 、 殷 、 周 也。”
? 宋 苏轼 《内中御侍以下贺皇帝冬至词语》: “月临天统, 首冠于三正。”
3. 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苍的三色射靶。
? 《周礼?夏官?射人》: “乐以《狸首》, 七节、三正。”
? 郑玄 注: “正之言正也。 射者内志正, 则能中焉。 画五正之侯, 中朱, 次白, 次苍, 次黄, 玄居外。 三正损玄、黄。”
- 三: sān ㄙㄢˉ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
- 正: zhèng ㄓㄥˋ1)不偏斜,与“歪”相对:~午。~中(zhōng)。...
関連用語
三: sān ㄙㄢˉ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
正: zhèng ㄓㄥˋ1)不偏斜,与“歪”相对:~午。~中(zhōng)。...
三步两脚: 快速行走貌。
三欲: 1. 人君的三种欲望。 谓欲强, 欲安, 欲荣。 ? 《荀子?君道》: “为人主者, 莫不欲强而恶弱, 欲安而恶危, 欲荣而恶辱, 是 禹 舜 之所同也。 要此三欲, 辟此三恶, 果何道而便?曰: 在慎取相, 道莫径是矣。” 2. 人君的三种欲望。 谓求必欲得, 禁必欲止, 令必欲行。 &nbs
三步并做二步: 三步并做二步 基本解释 :形容快步前进的样子。
三次: 1. 三回。 如: 去了三次。 2. 指朝、野、市三处。 ? 《国语?鲁语上》: “五刑三次。” ? 韦昭 注: “次, 处也。 三次, 谓朝、野、市也。”
三步见方: 原谓将战时, 兵士出阵行三步以示勇。 后以指将舞时三顿足以为节。 ? 《史记?乐书》: “先鼓以警戒, 三步以见方。” ? 裴駰 集解: “ 郑玄 曰: ‘将舞必先三举足, 以见其舞之渐也。 ’ 王肃 曰: ‘舞《武乐》三步为一节者, 以见伐道也。 ’” 张守节 正义: “三步, 足三步也。 见方, 谓方战也。
三櫱: 亦作“三孽”。 谓一本生三櫱。 原指 韦 、 顾 、 昆吾 , 皆 桀 之党, 后亦泛指三个结党的恶人。 ? 《诗?商颂?长发》: “苞有三櫱, 莫遂莫达。 ? 韦 顾 既伐, 昆吾 夏桀 。” ? 毛 传: “有 韦国 者, 有 顾国 者, 有 昆吾国 者。” ? 郑
三武: 1. 星名。 ? 《晋书?天文志上》: “河鼓三星……一曰三武。” 2. 北魏 道武帝 、 北周 武帝 和 唐武宗 的合称。 他们皆禁佛教, 令僧尼还俗, 佛家称为“三武之难”。 ? 宋 张商英 《护法论》: “上世虽有三 武 之君, 以徇邪恶下臣之请, 锐意剪除,
三檐青罗伞: 旧时仪仗行列中所用的伞盖。 伞边有二层、三层之分, 三层品级高于二层。 ? 《文献通考?王礼十四》: “皇太子用三檐青罗伞, 紫花罗掌扇四。”亦作“ 三檐伞 ”、“ 三檐伞盖 ”。 ? 明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盘夫》: “我只见五花头踏在你马前摆, 三檐伞儿在你头上盖。” ? 《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三死: 1. 三种死罪。 ? 《左传?哀公十五年》: “三死无与。” ? 杜预 注: “三死, 死罪三。” 2. 指非命而致死的三种原因。 ?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人有三死, 而非命也, 人自取之。 夫寝处不时, 饮食不节, 佚劳过度者,
三檐四马: 三层伞盖、四马并驾的车。 为古代贵官之车乘。 ? 明 无名氏 《女真观》第三摺: “得了一品二职官僚, 三檐四马乘着。”参见“ 三檐青罗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