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谏中国語の意味
-
1. 三次劝谏。 见“ 三谏之义 ”。
2. 三个谏官。 指 宋 代 吴昌裔 、 徐清叟 、 杜范 。
? 《宋史?吴昌裔传》: “ 吴昌裔 与 徐清叟 、 杜范 一日并入台, 皆天下正士, 四方想闻风采, 为《至和三谏诗》以侈之。”
3. 三个谏官。 指 明 代 吴之佳 、 叶初春 、 张栋 。 见《明史?吴之佳传》+もっと...。
- 三: sān ㄙㄢˉ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
- 谏: (諫)jiàn ㄐㄧㄢˋ1)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劝。进...
関連用語
三: sān ㄙㄢˉ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
谏: (諫)jiàn ㄐㄧㄢˋ1)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劝。进...
三谏之义: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调: 1. 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 也叫清商三调。 ? 南北朝 至 隋 唐 , 以清、平、侧为三调。 ? 《文选?谢灵运<会吟行>》: “六引缓清唱, 三调伫繁音。” ? 李善 注引《宋书》: “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 然今三调, 盖清、平
三谛: 佛教语。 指空谛、假谛、中谛。 ?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序》: “启十地以辩慧宗, 显三谛以诠智府。”
三请诸葛亮: 东汉 末, 诸葛亮 隐居 隆中 , 刘备 往访三次, 请其佐己。 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后以“三请诸葛亮”喻再三敦请或请人之难。 ? 柳杞 《好年胜景》: “ 四喜 讲完一段长长的过去, 叹息着说: ‘请我妈下山, 比三请 诸葛亮 还困难咧。 ’”
三谟: 指《尚书》中之《大禹谟》、《皋陶谟》、《益稷》。 ? 《明史?宋濂传》: “《尚书》二《典》、三《谟》, 帝王大经大法毕具。”
三说法: 宋 乾兴 以来, 西北兵饷不足, 募商人输纳刍粟, 官府给券, 而以茶偿之。 后又益以东南缗钱、香药、犀齿, 谓之三说法。 ? 天圣 元年曾罢此法, 后又一度复行。 见《宋史?食货志下五》。 ? 宋 范仲淹 《奏论陕西兵马利害》: “或闻以三说之法可以备边……纵许于 陕西 河东路 以三说入中, 既缘客商未多, 且可少助粮草而已。”
三谢: 1. 晋 谢尚 、 谢奕 、 谢安 三兄弟的合称。 三人皆以书法知名。 ? 唐 窦臮 《述书赋上》: “博哉四 庾 , 茂矣六 郤 , 三 谢 之盛, 八 王 之奇。” 2. 南朝 宋 诗人 谢灵运 、 谢惠连 及 南朝 齐 诗人 谢朓 的合称。 ? 宋 胡仔 《苕
三语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 阮宣子 有令闻, 太尉 王夷甫 见而问曰: ‘ 老 庄 与圣教同异?’对曰: ‘将无同。 ’太尉善其言, 辟之为掾。 世谓‘三语掾’。” ? 《晋书?阮瞻传》亦载此事, 但 王衍 作 王戎 , 阮修 作 阮瞻 。 后常以“三语掾”作为幕府官的美称。 ? 唐 刘商 《杂言哀悼姚仓曹》诗: “可怜三语
三谣: 指 唐 白居易 所作的《朱藤谣》、《蟠木谣》、《素屏谣》。 ? 唐 白居易 《三谣序》: “予 庐山 草堂中, 有朱藤杖一, 蟠木机一, 素屏风二。 时多杖藤而行, 隐机而坐, 掩屏而卧。 宴息之暇, 笔砚在前, 偶为《三谣》, 各导其意, 亦犹《座右》、《陋室铭》之类尔。”
三语: 1. 晋 王衍 向 阮修 问 老 庄 与儒教异同, 修 以“将无同”三字答之, 犹言该是相同吧。 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后以指应对隽语。 ? 唐 王维 《同崔傅答贤弟》诗: “更闻台阁求三语, 遥想风流第一人。” ? 宋 苏轼 《次韵道潜留别》: “异同更莫疑三语, 物我终当付八还。”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