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恩发怨中国語の意味
- sī ēn fà yuàn
【解释】丝、发:形容细小。形容极细小的恩怨。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太和九年》:“是时李训、郑注连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丝恩发怨无不报者。”
【拼音码】sefy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
- 丝: (絲)sī ㄙˉ1)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绸。...
- 恩: ēn ㄣˉ1)好处,深厚的情谊:~爱。~赐。~宠(指帝王对臣下的优遇和...
- 发: (發)fā ㄈㄚˉ1)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2)放,射...
- 怨: yuàn ㄩㄢˋ1)仇恨:~恨。恩~。宿~。~仇。~敌。~府(大家怨恨...
関連用語
丝: (絲)sī ㄙˉ1)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绸。...
恩: ēn ㄣˉ1)好处,深厚的情谊:~爱。~赐。~宠(指帝王对臣下的优遇和...
发: (發)fā ㄈㄚˉ1)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2)放,射...
怨: yuàn ㄩㄢˋ1)仇恨:~恨。恩~。宿~。~仇。~敌。~府(大家怨恨...
丝抹: 指弦乐器。 后讹称“细末”。 ?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细末将来》: “州郡公宴, 将作曲, 伶人呼细末将来, 盖御宴进乐, 先以弦声发之, 后以众乐和之, 故号称丝抹将来。 今所在起曲先以竹声, 不惟讹其名, 亦失其实矣。”
丝忽: 犹丝毫。 形容极小或极少。 ? 宋 曾巩 《乞出知颍州状》: “今还朝以来, 甫及数月, 未有丝忽自效之勤, 而辄以私诚上陈。” ? 明 陆垹 《篑斋杂著?岁差》: “其如定岁之法, 积四期馀一日, 一日分加于四期, 是故二至之时, 只在丝忽之间。”
丝挂子: 即丝网。 ?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 “ 老刘 家用丝挂了挂一筐子鱼: 有黄骨子、鲫瓜子, 还有狗鱼呢。”原注: “一种鱼网, 鱼碰到, 就挂上了。”参见“ 丝网 ”。
丝微: 稍微;丝毫。 ? 郭沫若 《高渐离》第四幕: “丝微有些风吹草动, 我都可以看得见, 甚至连别人心里所想的什么, 我都可以看得见了。” ? 艾芜 《纺车复活的时候》: “纺车老早就停止活动了。 也许幼小时还看见过几次吧, 然而长久的岁月已将记忆磨灭尽了, 长大来不复有着丝微的影子。”
丝料: 元 代的一种税制。 ? 《元史?食货志一》: “科差之名有二: 曰丝料, 曰包银。 其法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 丝料之法, 太宗 丙申年始行之, 每二户出丝一斤, 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官;五户出丝一斤, 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本位。”
丝弦: sīxián ①用丝拧成的弦。 ②(~儿)河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石家庄一带。
丝斤: 指蚕丝。 蚕丝以斤计量, 故称。 ? 清 林则徐《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又外国之呢羽哔叽, 非得 中国 丝斤, 不能成织。”
丝庄: 旧时经营 华 商与洋商间生丝贸易的中间商。 盛行于 广州 一带。
丝末: 古代覆盖在车轼上的丝织帷席。 ? 《荀子?礼论》: “蛟韅、丝末、弥龙, 所以养威也。” ? 王先谦 集解: “末与幦同。 ? 《礼记》曰: ‘君羔幦虎犆’。 ? 郑 云‘覆苓也’。 丝幦, 盖丝织为幦。”
丝带: sīdài [ribbon] 一种以各种结构法(如天鹅绒、缎子、塔夫绸或罗缎的结构法)密织的并用于缀边、装饰或编织的扁平或圆筒窄织品(如丝绸、人造丝、尼龙、棉织品、金银线交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