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語の意味
-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基本解释: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1年11月由红军第四、二十五军组成。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曾先后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1935年5月开始长征。其间曾粉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阴谋。次年10月胜利到达陕甘苏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
関連用語
中国工农红军: ZhōngguóGōngNóngHóngjūn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28年4月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与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此后,党所领导的各地武装力量,都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改称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简称红军。
工农红军: 即中国工农红军, 亦简称红军。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 是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方面军: fāngmiànjūn 担负一个方面作战任务的军队的最高一级编组,辖若干集团军(兵团)或军。
国工: 一国中技艺特别高超的人。 ? 《周礼?考工记?轮人》: “故可规、可万、可水、可县、可量、可权也, 谓之国工。” ? 郑玄 注: “国之名工。” ? 孙诒让 正义: “谓六法皆协, 则工之巧足擅一国者也。” ? 《周礼?考工记?轮人》: “良盖弗冒弗紘, 殷亩而驰, 不队;谓之国工。
红军: Hóngjūn 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全称中国工农红军。参看〖中国工农红军〗。 ②指1946年以前的苏联军队。
方面: fāngmiàn 就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几个事物之一说,叫方面:优势是在我们~,不是在敌人~ㄧ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四方: sìfāng 四方1东、南、西、北,泛指各处:~响应│奔走~。 四方2 [sìfāng]正方形或立方体:~的木头匣子│四四方方的大脸。
中国: zhōngguó [China] 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成为我国的专称。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面积9600000平方公里,人口12亿(1994),首都北京 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zhōngguó (1) [Central Plains]∶指中原地区 与中国抗衡。――《资治通鉴》 (2) 又 驱中国士众。 将中国人。 (3) [capital]∶京城 惠
第四声: 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去声。 如“授”“璐”“宋”“套”等字调为第四声。
第四纪: dìsìjì [the Quaternary Period] 地质年代,约从250万年前至今
一方面: 1. 指有关的几个人或几件事之一。 ? 老舍 《正红旗下》四: “在我们这一方面, 母亲希望大姐能来。” 2. 连用。 连接并列的两种相互关联的事物, 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四讲: “故此后世界人类要分为两个方面去决斗: 一方面是十二万万五千
多方面: duōfāngmiàn [in many ways;in every way] 各个方面
方面官: 古指执掌一方军政职权之官。 ? 明 清 时指地方政府长官, 如巡抚、都御史等。 ?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十三: “旧制, 天下朝觐官至者, 方面官随品级序于京官之次。” ? 《明史?冯师孔传》: “﹝ 崇祯 十六年﹞举天下贤能方面官, 郑三俊 荐 师孔 。”参阅 明 王琼 《双溪杂记》。 参见“ 方面 ”
四方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姜氏 ﹞谓公子( 重耳 )曰: ‘子有四方之志, 其闻之者, 吾杀之矣。 ’”后以“四方志”指经营天下或安邦定国的远大志向。 ? 《三国志?魏志?荀攸传》: “天下方有事, 而 刘表 坐保 江 汉 之闲, 其无四方志可知矣。” ? 晋 欧阳建 《临终诗》: “苟怀四方志, 所在可游盘。” &n
四方步: sìfāngbù (~儿)悠闲的、大而慢的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