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三事件中国語の意味
- 九一三事件
基本解释:1970年林彪反革命集团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策划“抢班夺权”阴谋败露后,便制订武装政变计划《“571工程”纪要》,阴谋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谋害毛泽东,夺取全国政权。阴谋计划破产后,1971年9月13日,林彪、叶群、林立果等乘飞机外逃,叛党叛国,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坠落,机毁人亡。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宣告了林彪集团的覆灭。这一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関連用語
三事: 1. 三件事。 所指随文而异。 指正德、利用、厚生。 ? 《书?大禹谟》: “六府三事允治。” ? 孔颖达 疏: “正身之德, 利民之用, 厚民之生, 此三事惟当谐和之。” ?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 “由是五谷岁登, 百瑞时见, 六府三事, 惟序惟歌。” &nbs
事件: shìjiàn 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政治~。
七事件: 指人体的头、胸、腹和四肢。 ? 《水浒传》第四六回: “一刀从心窝里直割到小肚子下, 取出心肝五脏, 挂在松树上。 ? 杨雄 又将这妇人七事件分开了, 却将头面衣服都拴在包裹里了。”
小事件: 小装饰品。 ?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向氏书画》: “古玉印每纽必缀小事件数枚。”
三一三十一: sānyīsānshíyī 珠算口诀之一。常用来指按三份平均分配:所付的费用,大家~分摊。
九一八事变: Jiǔ-Yībā Shìbiàn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19日日军侵占沈阳,同时在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发动进攻。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四个多月内,东北全境沦陷。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领土才全部收复。
炉瓶三事: 焚香用具: 一个香炉, 一个香盒, 一个小瓶。 瓶中插香箸、香铲。 ? 《红楼梦》第五三回: “这里 贾母 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 每席傍边设一几, 几上设炉瓶三事, 焚着御赐百合宫香。”
偶然事件: ǒurán shìjiàn (1) [accidental means]∶突然的、未预料到的且非故意的或有意的对接受保险的人将造成损害的行为或事件 (2) [occurrence]∶指意外地和非预谋而发生的某事 一次灾难性的偶然事件 一次不寻常的偶然事件
九: jiǔ ㄐㄧㄡˇ 1)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归。 2)泛指多次或多数:~死一生。~霄云外。 ·参考词汇: nine 九鼎 十拷九棒 九天仙女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十室九匮 九衢三市 九州 一生九死 九九歌 九转功成 下九 九鼎不足为重 陆九渊 数九 九曲回肠 齐烟九点 九重霄 九故十亲 四姻九戚 九州四海 重九 九天揽月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九变十化 十拏九稳 九
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 拼音:jiǔ sān xué shè 注音:ㄐㄧㄨˇ ㄙㄢ ㄒㄩㄝˊ ㄕㄜˋ 词语解释 中国的民主党派之一。前身为由1944年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形成的民主科学社,1945年定名九三学社,1946年成立。主要由文教、科技界的知识分子组成。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参政党之一。
乜邪: 见“ 乜斜 ”。 II 语尾助词。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圆驾》: “爹爹爹, 你可也骂勾了咱这鬼乜邪。”
九三鼎: 炼丹的鼎。 ? 唐 吕岩 《七言诗》之十六: “九三鼎内烹如酪, 六一炉中结似霞。”
乜斜缠帐: 假作痴呆,纠缠不休。
九丑: 1. 九种视为丑恶的行为。 ? 《逸周书?大匡》: “昭明九则, 九丑自齐。” ? 《逸周书?文政》: “九丑: 思勇丑忘, 思意丑变, 思义丑□, 思治丑乱, 思固丑转, 思信丑奸, 思让丑残, 思行丑顽, 思仁丑舋。” 2. 指禁忌之凶日。  
乜斜: miē xie ①眼睛略眯而斜着看(多表示瞧不起或不满意):他~着眼睛,眼角挂着讥诮的笑意。 ②眼睛因困倦眯成一条缝:~的睡眼。
九世: 1. 九代。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九世之卿族, 一举而灭之, 可哀也哉!”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 “ 皇晋 受命 河 汾 , 来迁 吴 楚 , 数历九世, 年逾十纪。” ? 《新唐书?孝友传序》: “ 张公艺 九世同居。” 2. 指九世仇。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