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功德水中国語の意味
- 佛教语。 谓西方极乐世界浴池中具有八种功德之水。 八种功德为: 一甘, 二冷, 三软, 四轻, 五清净, 六不臭, 七不损喉, 八不伤腹。
? 《无量寿经》卷上: “八功德水湛然盈满, 清净香洁, 味如甘露。”
? 《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 “你不见那上面四个字写得是‘七宝莲池’?这池里面的水就叫‘八功德水’。”
- 八: bā ㄅㄚˉ1)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
- 功德水: 即八功德水。 佛教谓西方极乐世界中, 处处皆有七妙宝池, 八功德水弥满...
関連用語
八: bā ㄅㄚˉ1)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
功德水: 即八功德水。 佛教谓西方极乐世界中, 处处皆有七妙宝池, 八功德水弥满...
功德水: 即八功德水。 佛教谓西方极乐世界中, 处处皆有七妙宝池, 八功德水弥满其中。 其水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 饮时除饥渴, 能增益种种殊胜善根。 ? 唐 孟浩然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 “愿承功德水, 从此濯尘机。” ? 唐 钱起 《梦寻西山准上人》诗: “觉来缨上尘, 如洗功德水。” ?
德水: 1. 黄河 的别名。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始皇 推终始五德之传, 以为 周 得火德, 秦 代 周 德, 从所不胜。 方今水德之始……更名 河 曰 德水 , 以为水德之始。” ? 《史记?封禅书》: “ 秦始皇 既并天下而帝, 或曰: ‘……昔 秦文公 出猎, 获黑龙, 此其水德之瑞。 ’于是 秦
功德: gōngdé ①功劳和恩德:歌颂人民英雄的~。 ②指佛教徒行善、诵经念佛、为死者做佛事及道士打醮等:做~。
做功德: 1. 指请僧众诵经念佛以超度亡灵。 ? 《水浒传》第六十回: “寨内扬起长旛, 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功德, 追荐 晁天王 。” 2. 引申指说好话捧场。 ?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 “更要有替大人老爷结善缘做功德讲讲人道主义的清客。”
功德主: 佛教中称进行布施的人。
功德天: 即 吉祥天女 。 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命运、财富女神。 最早见于《梨俱吠陀》。 佛教将此神列为护法天神, 四大天王之一 毗沙门天 之妹, 有大功德于众, 故称“功德天”。 又传说 功德天 能使人增益财宝, 黑暗女 能使人耗尽财富, 二女为姐妹, 常不相离。 ? 唐 僧 凤 《书遗文后》诗: “苦哉 黑暗女 , 乐矣 功德天 。 智者俱不受, 愚夫纳二边。”
功德田: 佛教谓佛法僧。 ? 《俱舍论》卷十五: “功德田者, 谓佛法僧。” ? 《三藏法数》卷十一: “功德福田, 谓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 非但成就无量功德, 亦能获其福报。 是名功德福田。”
功德钱: 1. 佛教徒替人诵经或做法事的工钱。 ? 《水浒传》第四五回: “这婆娘扯住和尚袖子道: ‘师兄, 明日来取功德钱时, 就对爹爹说血盆愿心一事。 ’” 2. 泛指捐赠给僧寺尼庵的钱。 ?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 “况且初次染尘, 必须大大的写笔功德钱……收在公账上
功德圆满: gōng dé yuán mǎn 【解释】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示例】兄弟算是原经手,了此一事,~。(茅盾《清明前后》) 【拼音码】gdym 【用法】主谓式;作状语、定语;指某件事情已经圆满结束 【英文】come to a successful end
功德无量: gōng dé wú liàng 【解释】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出处】《汉书·丙吉传》:“所以拥全神灵,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 【示例】现在先生既然得到原文,我的希望是给他们彻底的修改一下,虽然牺牲太大,然而~。(《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 【拼音码】gdwl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英文】meritorious works
水功德局: 宋 代社会的一种骗局。 ?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游手》: “浩穰之区, 人物盛夥, 游手奸黠, 实繁有徒。 有所谓美人局、柜坊赌局、水功德局, 不一而足。”原注: “﹝水功德局﹞以求官、觅举、恩泽、迁转、讼事、交易等为名, 假借声势, 脱漏财物。”
八区: 1. 八方;天下。 ? 《汉书?扬雄传下》: “天下之士, 雷动云合, 鱼鳞杂袭, 咸营于八区。” ? 颜师古 注: “八区, 八方也。” ? 晋 左思 《咏史》诗之四: “悠悠百世后, 英名擅八区。” ? 宋 王安石 《寓言》诗之十一: “行失几席间,
八到: 八方所到之地, 即四方和四隅。 ? 唐 欧阳詹 《和严长官秋日登太原龙兴寺阁野望》诗: “九霄回栈路, 八到视 并州 。”
八十一元士: 周 代官制, 天子有八十一元士。 元士即上士, 位在大夫之下。 ? 《礼记?昏仪》: “天子立六官, 三公, 九卿, 二十七大夫, 八十一元士, 以听天下之外治。” ? 《淮南子?泰族训》: “举天下之高, 以为三公。 一国之高, 以为九卿。 一县之高, 以为二十七大夫。 一乡之高, 以为八十一元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