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诀中国語の意味
- 八: bā ㄅㄚˉ1)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
- 诀: (訣)jué ㄐㄩㄝˊ1)高明的方法:~窍。秘~。2)用事物的主要内容...
関連用語
八: bā ㄅㄚˉ1)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
诀: (訣)jué ㄐㄩㄝˊ1)高明的方法:~窍。秘~。2)用事物的主要内容...
八证: 中医学名词。 我国古代中医在诊断疾病过程中, 把各种疾病的复杂表现综合归纳为八种不同的证候, 即寒、热、表、里、虚、实、邪、正。 ? 《元亨疗马集》载有《八证论》篇。
八议: 八辟。 ? 《后汉书?应劭传》: “ 陈忠 不详制刑之本, 而信一时之仁, 遂广引八议求生之端。” ? 唐 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名例》: “八议: 一曰议亲, 谓皇帝袒免以上亲, 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 皇后小功以上亲;二曰议故, 谓故旧;三曰议贤, 谓有大德行;四曰议能, 谓有大才业;五曰议功, 谓有大功勋;六曰议贵, 谓职事
八识: 佛教法相宗术语。 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 亦名六根。 末那为第七识, 意谓执持我见。 阿赖耶为第八识, 意为藏, 谓能藏一切法, 即所谓神识、性灵, 合称八识。 ? 《天地八阳神咒经》: “云何名八识?眼是色识, 耳是声识, 鼻是香识, 舌是味识, 身是触识, 意是分别识。 六根是六识。 舍藏识, 阿赖耶识, 是名曰八识。” ?
八言诗: 每句八字的古体诗。 ? 《汉书?东方朔传》: “有八言、七言上下。” ?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 “八言、七言诗, 各有上下篇。” ? 朔 诗已佚。 ? 《诗经》及 唐 宋 诗人, 偶有八言诗句, 但通篇八言的诗则少见。 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八言诗》。
八识田: 谓八识产生之处, 犹言胸中、心田。 ? 宋 强幼安 《唐子西文录》: “ 司马迁 敢乱道却好, 班固 不敢乱道却不好。 不乱道又好是《左传》, 乱道又不好是《唐书》。 八识田中若有一毫《唐书》, 亦为来生种矣。”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士大夫华整》: “盖八识田中, 带此结习, 不能铲也。”参见“ 八识 ”。
八角鼓: 1. 打击乐器名。 八角形小鼓, 单面蒙皮, 周围七面嵌有响铃, 无铃一面饰双股长穗。 演奏时用指击鼓面发出鼓声, 摇动鼓身发出铃声。 今为曲艺单弦的主要伴奏乐器。 2. 满族曲艺的一种。 原为满牧民歌曲, 流行于 东北 、 内蒙 。 ? 乾隆 时发展成坐唱形式, 并有专业艺人演出。 后渐趋衰落。
八诏: 隋 唐 时期 永昌 、 姚州 地区有 蒙巂诏 、 越析诏 、 浪穹诏 、 邆赕诏 、 施浪诏 、 蒙舍诏 , 又有 时傍 、 矣川罗识 二族, 通号“八诏”。 ? 唐 王建 《宫词》之二: “殿前传点各依班, 召对西来八诏蛮。” ? 宋 周辉 《清波别志》卷上: “八诏者, 隋 时 永昌 姚州 闻有 蒙舍诏 、 蒙雟诏 、 越析诏 、 浪
八角莲: 多年生草本。 亦称“ 鬼臼 ”。 茎生两片叶, 初夏开花, 暗红色, 产于我国中部及东南部。 入药能散风祛痰, 消毒解肿, 杀虫, 可治蛇咬伤。 ?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草》: “又有草名八角莲, 可以伏蛇。 谚云: ‘识得八角莲, 可与蛇共眠。 ’”
八译: 谓辗转多次翻译。 ? 《尚书大传》卷二: “ 桀 无道, 囚 汤 , 后释之, 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
八角茴香: 见“ 八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