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牍中国語の意味
-
1. 公文。
? 宋 程大昌《演繁露续集?误助》: “今人有复名而单书一字者, 刘韶美 名 仪凤 , 守 蜀 郡, 尝有公牍至省部, 单书一 仪 字。”
?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公牍序》: “公牍之体: 曰奏疏, 下告上之辞也;曰咨文, 平等相告也;其虽平等而稍示不敢与抗者, 则曰咨呈;曰札文, 曰批答, 上行下之辞也。”
? 郑观应 《盛世危+もっと...言?邮政上》: “凡朝廷之诏旨, 臣工之章疏, 本管之上下文移, 隔省之关提、照会, 统谓之公牍。”
? 章炳麟 《文学论略》: “以比类知源为要者, 典章是也;以便俗致用为要者, 公牍是也。”
? 鲁迅 《华盖集?答KS君》: “倘要开头, 他们还得有一个更通古学, 更长古文的人, 才能胜对垒之任, 单是现在似的每周印一回公牍和游谈的堆积, 纸张虽白, 圈点虽多, 是毫无用处的。”
2. 指官方的记载、文告等。
? 姚华 《论文后编?源流》: “无韵之作随其所志, 各自成名, 大抵公牍私著, 两别而已。 公牍变于《尚书》, 私著畅于诸子。”
- 公: gōng ㄍㄨㄥˉ1)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 牍: (牘)dú ㄉㄨˊ1)古代写字用的木片:文~(公文)。尺~(书信)。案...
関連用語
公: gōng ㄍㄨㄥˉ1)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牍: (牘)dú ㄉㄨˊ1)古代写字用的木片:文~(公文)。尺~(书信)。案...
公牒: 官方文书。 ? 唐 韩愈 《袁州申使状》: “每奉公牒, 牒尾故牒字, 皆为谨牒字, 有异于常。” ?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一日在厅事, 忽睹黄衣人若今之健步者, 持公牒立庭下, 公命左右皂隶承接。” ?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 广州 守将差指使 贺承信 , 捧了公牒到 封州 将领司投递。”
公牌: 官府衙役。 ?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 “ 包公 宰相心大怒, 喝骂公牌两个人。”
公牙: 见“ 公衙 ”。
公爹: gōngdiē 〈方〉公公 ①。
公牛: 1. 即官牛。 ? 《周礼?地官?牛人》: “牛人, 掌养国之公牛, 以待国之政令。” ? 郑玄 注: “公, 犹官也。” ? 贾公彦 疏: “训公为官者, 恐有公君之嫌, 但王家之牛, 若公廨之牛, 故须训公为官, 是官牛也。” 2. 复姓
公爷: 方言。 少爷。 ? 沙汀 《磁力》: “等寒假里那批公爷回来, 就好办了。 我同他们都熟, 叫大家凑一笔钱送你!” 巴金 《探索》: “那个时候我不过四五岁, 人们叫我‘四公爷’(即四少爷), 我父亲在二堂审案, 我常常站在左侧偏后旁听。”
公物: gōngwù 属于公家的东西:爱护~。
公父训: 指 春秋 时 鲁国 大夫 公父文伯 之母 敬姜 对 文伯 深明礼义的训辞。 ? 清 顾炎武 《表哀诗》: “密叶凋秋气, 贞柯落夜阴。 国书 公父 训, 女史大家箴。”参阅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季敬姜》。
公状: 古代公文之一种。 ? 宋 王禹偁 《上宰相谢免判吏部内曹启》: “岂可职衔带制诰之文, 公状具尊卑之数, 虽知不便, 未敢固辞。” ?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国初公状之制: 前具官, 别行叙事, 后云牒件状如前, 谨状。 至 宣和 以后始用今制: 前具官, 别行稍低, 叙事讫, 复别作一行, 稍高, 云右谨具申闻, 谨状。”
公父: 复姓。 ? 春秋 时 鲁国 有 公父文伯 。 见《左传?定公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