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絜中国語の意味
公絜
- 拼音:gōng jié
- 注音:ㄍㄨㄙ ㄐㄧㄝ ˊ
词语解释
- 公正廉洁。《汉书·翟方进传》:“﹝ 方进 ﹞为相公絜,请托不行郡国。”
関連用語
公綦: 复姓。 ? 汉 代有 公綦稠 。 见《后汉书?灵帝纪》。
公索: 复姓。 ? 春秋 时 鲁国 有 公索氏 。 见《孔子家语?好生》。
公约: gōngyuē ①条约的一种名称。一般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缔结的某些政治性的或关于某一专门问题的条约。 ②机关、团体或街道居民内部拟订的共同遵守的章程:爱国~ㄧ卫生~。
公素: 公正质朴。 ? 《吕氏春秋?任数》: “无言无思, 静以待时。 时至而应, 心暇者胜。 凡应之理, 清净公素, 而正始卒焉。”
公约数: gōngyuēshù [common divisor] 公因数
公粮: gōngliáng 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每年缴纳给国家的作为农业税的粮食。
公绪: 复姓。 ? 汉 有 公绪恭 , 见《后汉书?党锢传序》。
公粥: 旧时官方赈灾发放的粥。 ? 唐 王维 《请回前任司职田粟施贫人粥状》: “右臣比见道路之上, 冻馁之人, 朝尚呻吟, 暮填沟壑。 陛下圣慈怜愍, 煮公粥施之, 顷年以来, 多有全济。”
公绶: 指高官显贵。 ?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 张齐贤 ﹞日与故旧乘小车, 携觞游钓。 榜于门曰: 老夫已毁裂轩冕, 或公绶垂访, 不敢拜见。”
公粟: 谓国库的粮食。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 宋 亦饥, 请于 平公 , 出公粟以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