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役法中国語の意味
- bīngyìfǎ
国家根据宪法规定公民服兵役的法律制度。
関連用語
兵役: bīngyì指当兵的义务:服~。
法: fǎ ㄈㄚˇ1)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
役法: 1. 谓为法令所役使。 ? 《慎子》逸文: “以力役法者, 百姓也;以死守法者, 有司也;以道变法者, 君长也。” ?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杂说》: “作法者君, 守法者臣, 役法者民。” 2. 差役之法。 ? 宋 秦观 《论议上》:
兵役: bīngyì 指当兵的义务:服~。
免役法: 宋 熙宁 年间 王安石 推行新法, 将差役改为雇役, 由当役人户按等第出钱, 官府募人代服徭役, 称为“免役法”, 亦称“ 募役法 ”。 见《宋史?食货志上五》、《宋史?王安石传》。
募役法: 即免役法。 ? 宋 王安石 所行新法之一。 ? 宋 叶适 《役法》: “自 熙宁 为募役法, 尽官府之役, 官自募之, 官受其病而民获其利, 官当其劳而民居其逸。”参阅《文献通考?职役一》。
兵役制: bīngyìzhì [system of military service] 见“兵役法”
义务兵役制: yìwù bīngyìzhì 公民依照法律在一定年龄内有服一定期限兵役义务的制度。
雇佣兵役制: gùyōngbīngyìzhì 某些国家施行的一种招募士兵的制度,形式上是士兵自愿应募,实质上是雇佣。
兵律: 军队的法规、纪律。 ?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 “公洞晓戎章, 妙详兵律, 军国是赖, 戎幕允归。” ?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 崔翰 领节 高阳 , 恃功骄恣, 横越兵律, 陛下宜召还诛之, 以厌氛祲。” ? 《元史?顺帝纪八》: “疆域日蹙, 兵律不严……宜俯询大臣, 共图克复之宜
兵役制度: 兵役制度 拼音:bīng yì zhì dù 注音:ㄅㄧㄥ ㄧˋ ㄓㄧˋ ㄉㄨˋ 词语解释 国家关于公民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装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任务,接受军事训练的制度。参见“义务兵役制”(201页)、“志愿兵役制”(326页)。
兵微将寡: bīng wēi jiàng guǎ 【解释】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他兄弟虽多,兵微将寡。” 【示例】量王世充~,俺元帅兵多将广,人强马壮。(明·无名氏《四马投唐》楔子) 【拼音码】bwjg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兵忌: 1. 兵家的忌日。 ? 《荀子?儒效》: “ 武王 之诛 纣 也, 行之日以兵忌。” ? 杨倞 注: “发兵以兵家所忌之日。” 2. 谓兵家所当避忌者。 ?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 备 不晓兵, 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
兵快: 担任缉捕等事的衙役。 ? 明 汤显祖 《南柯记?系帅》: “兵快们, 拿 周弁 监了。” ? 《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 “此时值宿兵快, 恰好刚到, 就在监门口战斗。” ? 《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 “那一日闻得那大尹死了, 恐怕那些虎狼衙役逃散了, 不发牌, 也不发飞票, 三不知, 带了二三十名兵快逃
兵形: 指用兵作战的方式方法。 ? 《孙子?虚实》: “夫兵形象水, 水之形, 避高而趋下;兵之形, 避实而击虚。” ? 郭化若 注: “兵形, 即作战方式, 怎么打的意思。”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 “故臣于是篇所载, 庙算、将略、兵形、地势特详云。”
兵意: 用兵的奥义。 ? 三国 蜀 诸葛亮 《又与张裔蒋琬书》: “ 姜伯约 甚敏于军事, 既有胆义, 深解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