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菽中国語の意味
- 亦作“刍叔”。
即刍豆。
? 《管子?轻重乙》: “一乘者有食, 三乘者有刍菽, 五乘者有伍养。”
? 《庄子?列御寇》: “衣以文绣, 食以刍叔。”
? 《魏书?卢昶传》: “卿若杀身成名, 贻之竹素, 何如甘彼刍菽, 以辱君父乎?”
- 刍: (芻)chú ㄔㄨˊ1)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秣(饲养牛马的...
- 菽: shū ㄕㄨˉ1)豆的总称:~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如...
関連用語
刍: (芻)chú ㄔㄨˊ1)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秣(饲养牛马的...
菽: shū ㄕㄨˉ1)豆的总称:~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如...
刍薪: 薪刍, 柴草。 ? 《周礼?秋官?掌客》: “米二十车, 禾三十车, 刍薪倍禾, 皆陈。” ? 《礼记?聘义》: “五牢之具陈于内;米三十车, 禾三十车, 刍薪倍禾, 皆陈于外。”
刍荛之言: chú ráo zhī yán 【解释】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 【出处】《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示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6回:“~,圣人择焉。” 【拼音码】crzy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刍藳: 刍藳(芻藳) 拼音:chú gǎo 注音:ㄔㄨˊ ㄍㄠˇ 词语解释 亦作“ 芻稾 ”。 干草。《商君书·去强》:“彊国知十三数:……马、牛、芻藳之数。” 晋 陶潜 《咏贫士》之五:“芻藳有常温,採莒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飢寒。”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九:“ 冯道 纯俭,顷在 德胜寨 ,所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而食,卧则芻藳一束。” 清 薛福成 《练兵》:
刍荛之见: chú ráo zhī jiàn 【解释】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出处】《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示例】弟倒有一个~,未必有当高明。(《歧路灯》第六回) 【拼音码】crzj
刍言: 浅陋的言论;卑贱者的言论。 多用为自谦之词。 ? 南朝 宋 谢庄 《上搜才表》: “臣生属亨路, 身渐鸿猷, 遂得奉诏左右, 陈愚于侧, 敢露刍言, 惧氛恒典。” ? 《新唐书?王圭传》: “今陛下开圣德, 收采刍言, 臣愿竭狂瞽, 佐万分一。” ? 清 霅中人 《<中西纪事>后序》: “间陈管见, 偶赘刍言。
刍荛: chúráo 〈书〉 ①割草打柴:~有禁。 ②指割草打柴的人:询于~。 ③谦辞,在向别人提供意见时把自己比作草野鄙陋的人:~之言(浅陋的话)。
刍议: chúyì 〈书〉谦辞,指自己的议论。
刍茭: 乾草。 牛马的词料。 ? 《书?费誓》: “ 鲁 人三郊三遂, 峙乃刍茭。” ? 孔颖达 疏: “ 郑 云: ‘茭, 乾刍也。 ’” 宋 岳飞 《乞兵马粮食状》: “刍茭糗粮, 一一窘乏。” ? 《清史稿?王杲传》: “ 王杲 以三百人登台射 明 军, 明 军纵火, 屋庐、刍茭悉焚, 烟蔽天, 诸部大溃。”
刍论: 浅陋的议论。 多用为自谦之辞。 ? 清 曾国藩 《孙芝房侍讲<刍论>序》: “ 善化 孙芝房 侍讲 鼎成 , 以书抵余 建昌 军中, 寄所为《刍论》, 属为裁定。”如: 所陈皆为刍论, 仅供参考。
刍舆: 指地位低微的人。 ? 《宋书?后废帝纪》: “广纳刍舆之议, 博求献艺之规。” ? 隋 卢思道 《辽阳山寺愿文》: “ 唐 旌已立, 刍舆不远而至; 殷 网既开, 肖翘咸遂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