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觉中国語の意味
- 即七觉分。
? 《涅盘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 “声闻、缘觉虽修七觉, 犹不能乾, 是故菩萨观诸烦恼, 犹如暴河。”
? 清 许承钦 《石竺山》诗: “身交七觉中, 回溪趁行脚。 幽衷入良辰, 形神双寂寞。”
- 七: qī ㄑㄧˉ1)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文...
- 觉: (覺)jué ㄐㄩㄝˊ1)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
関連用語
七: qī ㄑㄧˉ1)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文...
觉: (覺)jué ㄐㄩㄝˊ1)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
七觉分: 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 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 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 精进觉分(努力修持), 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 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 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 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 舍觉分(舍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 ? 《杂阿含经》卷十一: “佛告 萦发目犍连 , 有七觉分, 修习多修习, 明解脱福利满足。” &
七观帖: 法帖名。 ? 元 翰林学士 程钜夫 致仕南归, 翰林侍讲学士 袁桷 撰《七观》以送之, 书画家 赵孟俯 为之书写。 后世作为学习写字的样本, 称为“七观帖”。 ? 元 赵孟俯 《<七观>跋》: “《七观》者, 翰林待制 袁公 桷 之所作也。 何为而作也?翰林承旨 程公 请老而归, 袁公 作此以送之也……仆虽衰老目昏, 不觉援笔为书一通。
七角: 古代燕乐中的角声七调。 ? 《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为七角。” ? 《宋史?乐志十七》: “角声七调……皆生于应钟。” ? 清 凌廷堪 《燕乐考原》卷四: “燕乐, 七角一均, 即琵琶之第三弦也, 分为七调, 名为七角。”
七观: 1. 儒家称《尚书》可供借鉴的七个方面。 ? 《尚书大传》卷五: “六《誓》可以观义, 五《诰》可以观仁, 《甫刑》可以观诫, 《洪范》可以观度, 《禹贡》可以观事, 《皋陶谟》可以观治, 《尧典》可以观美。” ? 《孔丛子?论书》亦提“七观”, 但内容、次序与《尚书大传》略有不同。
七角八角: 怒目圆睁, 眼眦欲裂貌。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把不定心中拘拘地跳, 眼睁得七角八角, 两个将军近不得其脚。”
七覆: 七处伏兵;七处埋伏。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士季 使 巩朔 韩穿 帅七覆于 敖 前, 故上军不败。” ? 杜预 注: “覆, 为伏兵七处。” ? 清 唐孙华 《赠同年赵蒙泉》诗: “张罗为掩禽, 毁巢将取鷇。 桎梏陈五刑, 网络施七覆。”
七言: 1. 指七字诗句。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 “六言七言, 杂出《诗》、《骚》。” ? 《隋书?音乐志上》: “《需雅》, 八曲, 七言。” ?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 刻香为限, 行立构思……十六对中取七言三联, 五言三联。”
七襄: 1. 谓织女星白昼移位七次。 ? 《诗?小雅?大东》: “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 ? 郑玄 笺: “襄, 驾也。 驾, 谓更其肆也。 从旦至莫七辰一移, 因谓之七襄。”一说, “七襄, 织文之数也。 ? 《诗》意谓望彼织女, 终日织文至七襄之多, 终不成报我
七言体: 即七言诗。 ? 郭沫若 《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 “拿七言体来说, 正式出现于 曹丕 的诗中, 但它真正流行起来还来 唐朝 , 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
七行俱下: qī háng jù xià 【解释】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出处】《南史·宋孝武帝纪》:“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美甚。” 【拼音码】qhjx